SKY要改回Maker了?品牌重塑怎么就这么难?
原创 | Odaily星球日报(@OdailyChina)
作者|Azuma(@azuma_eth)
9 月 18 日,老牌 DeFi 龙头 Maker 正式完成了品牌升级与重塑,在更名为 Sky 的同时还启动了 “从 MKR 到 SKY”、“从 DAI 到 USDS”的代币迁移。
时隔一个多月,或是由于原品牌 Maker 早已深入人心,原代币 MKR 及 DAI 也早已累积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,该协议向新品牌及新代币的迁移进程似乎并不太顺利。
Dune 数据显示,截至发文约有 9 亿枚 DAI 已完成向 USDS 的迁移,仅占当前 DAI 总供应量(58 亿枚)的约 15.5%;约有 91880 枚 MKR 已完成向 SKY 的迁移,仅占当前 MKR 流通供应量(868478 枚)的 10.6%。
与此同时,许多用户也在社区内表达了对新品牌下新代币的效用(比如 Seal)、功能(比如 Activation)、供应情况(比如 Early Bird 空投)、生态定位(比如与 Spark 等各个 Star 之间的关系)的信息困惑,认为品牌的重塑反而模糊了协议定位,对社区共识的凝聚存在负面影响。
从币价走势来看,市场对于 Maker 的升级也并不感冒,尤其是考虑 Aave、Uniswap 等老牌 DeFi 协议近期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亮眼表现,MKR 的币价(与 SKY 存在固定比例兑换关系,因此依旧可反映协议市值)则是一路走低。
昨日晚间,或许是意识到了品牌重塑的不够成功,Maker 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 于个人社交媒体发布长文,谈论了将品牌重回改回 Maker 的可能性……
在谈及社区出现“信息混乱”之时,Rune 表示:“使用 Sky 作为协议、代币和前端的名称,确实增加了一些混乱。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DeFi 社区对 Maker 品牌的热爱。用户仍信赖着这个品牌,及其代表的稳定性、安全性……很多人仍承诺持有 MKR,而非升级至 SKY。”
就此,Rune 简述了自己对于重启 Maker 品牌的初步构想。简而言之,Rune 希望将 Maker 定位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,而把 Sky 定位为基于 Maker 的前端 DeFi 产品,在此框架下:
- Maker 将继续作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支持 USDS、DAI 以及各个 StarDAO,MKR 依旧是 Maker 的唯一治理代币。社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保持 Maker 品牌的原有形象,或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。
- Sky 则将作为直接服务于 DeFi 用户的前端存在。Sky 在定位上将与 Spark 并列,均为基于 Maker 协议的前端应用,但二者的侧重则有所不同 —— Sky 只专注于 USDS 稳定币的铸造/赎回,Spark 则是一个需要进行抵押品管理的借贷市场。
- 在此框架下,USDS 将不会改变,仍由 Maker 和 MKR 提供治理支持。
- 火星区块链
免责声明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。